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楊穎堅教授團隊自建二組海氣象浮標,發現2016年強颱尼伯特造成海洋上層流速剪切急遽增強,導致海溫快速下降,不利颱風吸熱茁壯,與「颱風侵台前」氣象預報之「東南方海洋溫度高,颱風將持續增強」不同,如「吃快弄破碗」。未來將繼續用於改善颱風預報模式。

該研究成果本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《自然通訊》,也將被轉譯成電腦程式語言,植入颱風數值預報模式,朝準確颱風邁進一大步。

OK忠訓 快速借錢快速借錢方法 楊穎堅團隊的海氣象浮標,記錄尼伯特颱風來襲時海下的颱風影像和海流儀資料,補足中央氣象局只能觀測海面以上現象的限制。尼伯特颱風的資料顯示,海水上層溫度在颱風眼到來的4小時內陡降攝氏1.5度,但尼伯特的強度卻未增減。進行數據分析後,楊穎堅團隊發現限制颱風成長的機制:表層水溫減少攝氏1.5度的熱量,颱風只吸收一點點。

在這關鍵的4小時內,楊穎堅團隊的縮時錄影資料發現,海洋上層的熱水雖被狂風、巨浪所激起的水花散到颱風裡,同時颱風又強迫表層海水快速向前衝,上層海流變快了,下層海流跟不上。上下層海水在拖拉之間捲出無數的大小漩渦,底下冰冷的海水反而被迅速翻攪上了水面。楊穎堅形容,這讓熱餐頓時成了冷飲,破壞颱風繼續茁壯的機會,如同台灣俗語「吃快弄破碗」。

整個浮標任務從科學目標的擬定、設計、製作、測試、施放到分析資料,都由台灣本土團隊自力完成。楊穎堅表示,除原來在台灣東南方的二組浮標,團隊今年6月將前往西北太平洋再放兩組浮標,持續記錄颱風來襲時的海下資料。
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楊穎堅教授團隊自建二組海氣象浮標,發現2016年尼伯特颱風的機制如同「吃快弄破碗」,此機制將用於改善颱風預報模式。圖/楊穎堅提供
分享
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楊穎堅教授團隊自建二組海氣象浮標,發現2016年尼伯特颱風的機制如同「吃快弄破碗」,此機制將用於改善颱風預報模式。圖/楊穎堅提供
分享
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楊穎堅教授團隊自建二組海氣象浮標,發現2016年尼伯特颱風的機制如同「吃快弄破碗」,此機制將用於改善颱風預報模式。記者潘乃欣/攝影
分享

B5182ACEC6781235
arrow
arrow

    hn97ld57n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